老社区需要这样的“养老圈”:社区养老中心

田闻之

不出大院就能享受养老服务?在海淀区复兴路40号院,老人们穿梭来往,社区食堂每天的就餐人数达300多位,副食站和果蔬站的日均客流量有二三百人次,家政、送医等服务一应俱全社区养老中心 。不过,提供这些服务的并不是专业公司,而是小区的物业。

“物业+养老”并非新概念社区养老中心 。各地此前都有不少探索,北京也有社区正在行动。如上述大院一样,这些社区大都有相似特点——老人多、老楼多。一方面,居住人群年龄偏大,就餐买菜、就医洗浴等需求量大,但腿脚没有那么利索,不能跑太远;另一方面,老旧小区空间大多较为局促,若是引入全新第三方,重新张罗配备软硬件资源,需要不小的花销。而小区物业长期耕耘于此,熟悉居民和小区情况,能够有效盘活存量空间,反倒能迅速“突围”。

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加快,养老话题热度直升社区养老中心 。大量调研显示,在诸多选项中,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愿最强。在熟悉的生活环境里,他们能够维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与作息规律,且在参与家庭、社区活动时延续社会联系,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无裨益。可是居家后,养老服务谁来提供,洗浴、理发、配餐、陪护等桩桩件件,都需要建立一个清晰而有效的承接链条。同时,人员如何配备、资金如何解决、场地怎么协调,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,也将影响服务的可持续性。

某种程度上,“物业+”正是一个有益示范:存量资源同样大有文章可做社区养老中心 。事实上,除了物业主动作为,老人身边的力量也在积极参与,“外卖小哥”变身“助老成员”,快递员认领助老项目……结对子、“随手帮”涓滴成海,亦能承接不少养老需求。当然,社区不断发展变化,老人的需求不断更新,存量资源也在动态调整,如何充分利用,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我们乐见更多主体立足自身兼职“养老+”,探索更多居家养老服务模式,同时也要看到其可能面临的种种挑战。比如物业公司毕竟是企业,不可能一直赔本赚吆喝,评估后就其运行提供合理的政策扶持,才能形成良性循环。

“与物业、家政、医疗、文化、旅游、体育、教育等行业融合发展”,前段时间,民政部等24部门联合印发措施,要求拓展养老服务新业态,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社区养老中心 。大家都参与进来,尽己之力让“夕阳红”更美好,是在尽一份社会责任,也是在拥抱一片市场蓝海。

本站内容来自用户投稿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删除。联系邮箱:835971066@qq.com

本文链接:http://xyyljz.com/post/313.html

友情链接: